兩千多年前,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留下的智慧箴言,看似談論宇宙大道與人生哲學,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經營管理之道。那些關于“道”與“德”、“有為”與“無為”的思考,穿越時空,為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指引。
“道法自然”:遵循規律的管理哲學
《道德經》有言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 這里的“自然”,指的是事物本身的規律與特性。在經營管理中,“道法自然”意味著企業需尊重市場規律、尊重行業本質,更要尊重人性。
優秀的管理者不會強行扭轉團隊的特質,而是像園丁培育草木般,根據成員的能力與性格分配任務,讓每個人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生長。正如老子所說“治大國若烹小鮮”,管理企業亦如烹飪小魚,過度翻動只會破壞其本味,恰到好處的調控才能成就佳肴。那些試圖用主觀意志對抗市場規律的企業,往往如逆水行舟,而順應規律者,方能在時代浪潮中借力前行。
“無為而治”:釋放團隊潛能的管理境界
“無為而治”常被誤解為“什么都不做”,實則是“不妄為”——不做違背規律、超出能力的事,通過建立合理的機制讓團隊自主運轉。老子說:“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” 最高明的管理,是讓員工只知道管理者的存在,卻感受不到過多干預,因為制度已如空氣般自然運行。
現代企業中,“無為”的管理者會搭建清晰的流程框架,明確權責邊界,然后放手讓團隊施展。就像春雨滋潤萬物而不言,管理者的價值不在于事必躬親,而在于為團隊創造生長的土壤。當成員在自主決策中獲得成就感,團隊的創造力便會如涌泉般迸發,這正是“無為”背后的“大作為”。

“柔弱勝剛強”:以柔克剛的管理策略
“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”,老子以水為喻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” 水看似柔弱,卻能穿透巖石、滋養萬物,這種“不爭”的智慧,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中尤為珍貴。
懂得“柔弱”的企業,不會一味與對手硬拼,而是像水一樣尋找市場的縫隙,在細分領域深耕;不會用強權壓制員工,而是以包容的姿態傾聽不同聲音,在分歧中找到共識。就像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,是因為它懂得“處眾人之所惡”——放低姿態,才能匯聚百川。那些懂得“示弱”的管理者,看似溫和,實則以同理心凝聚人心,讓團隊在信任中形成強大的合力。
“反者道之動”:在辯證中把握管理平衡
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”,老子的辯證思維提醒管理者: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,管理的智慧在于在矛盾中找到平衡。追求速度時,需兼顧質量;強調創新時,不能忽視基礎;重視業績時,亦要關注團隊成長。
企業擴張到一定階段,不妨學學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”的智慧,精簡冗余的流程,回歸經營的本質;面對市場波動,不必急于求成,而是“知止不殆”,在可控的范圍內穩步前行。正如四季輪回、晝夜交替,管理的真諦不在于追求極致,而在于在動態平衡中實現長久發展。
《道德經》的經營智慧,說到底是對“度”的把握——在規律與創新間找到支點,在控制與自由間尋求平衡,在競爭與包容中實現共生。當管理者以“道”的視角審視經營,便會發現:真正的成功,從來不是征服與占有,而是如天地般“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”,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,實現企業的長久生命力。

文章作者:盧俊卿(天九共享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,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公益人物。)
抖音/視頻號搜索“老板悄悄話”,查看作者更多精彩作品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